当前位置:网站首页技术文章 > 揭秘基因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引发炎性肠病的分子机制

揭秘基因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引发炎性肠病的分子机制

更新时间:2016-05-13 点击量:661

揭秘基因和肠道菌群相互作用引发炎性肠病的分子机制

近日,刊登在杂志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来自美国的一组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了人类机体中两种缺陷性基因和一类有益细菌释放的信息及肠易激综合征之间的关联,文章中研究者利用小鼠、离体人类细胞及人类肠道中的脆弱拟杆菌进行研究。

此前研究中研究者发现,脆弱拟杆菌(Bacteroides fragilis)是机体的一种有益菌群,其带来的益处远大于对机体的损伤,其他研究人员发现,克罗恩病患者机体中缺失两种名为NOD2和ATG16L1的基因,这两个基因的缺失会诱发机体肠道发生炎症,研究者目前并不清楚这种缺失的基因如何诱发疾病的发生,但在本文中研究者就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通过对小鼠进行遗传改造使其携带人类缺失的NOD2和ATG16L1基因,随后研究者仔细观察小鼠机体的变化,研究者表示,当将脆弱拟杆菌引入到没有缺陷性基因的小鼠肠道中后,该细菌实际上可以帮助抑制和克罗恩病及肠易激综合征患者机体的炎性反应;但实际上研究者发现这种细菌会释放特殊的外膜囊泡结构(OMVs),而这些囊泡结构中就包含有可以抑制机体炎性反应的免疫调节分子;在携带NOD2和ATG16L1基因的小鼠机体中,这种免疫调节分子就不会促进免疫系统发挥作用,这就意味着这些缺失性的基因或许可以促进机体肠道的炎性问题。

研究者还发现,携带有缺失基因的离体人类免疫细胞并不会对相同类型的外膜囊泡结构产生反应,而如果免疫调节分子通过直接喂食的方式进入小鼠机体中,而不是依赖转运分子的话,这些分子就会促进免疫系统激活使其发挥作用,而这也就说明,NOD2和ATG16L1基因可以引发传输机制的问题。

zui后研究者指出,基于本文研究结果,后期科学家们可以开发出供肠道疾病患者直接摄入的药物分子来帮助治疗病症,同时这种新型疗法还可以绕过细胞的运输机制来有效抑制患者机体的炎性反应。

Baidu
map